今天是2025年7月1日 星期二,欢迎光临本站 上海研生实业有限公司 网址: transbioeng.com

技术文献

免疫组化基本技术原理

文字:[大][中][小] 2025-6-23    浏览次数:22    

    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综合定性、定位和定量;形态、机能和代谢密切结合为一体的研究和检测技术。在原位检测出病原的同时,还能观察到组织病变与该病原的关系,确认受染细胞类型,从而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过程。

    免疫酶组化技术是通过共价键将酶连接在抗体上,制成酶标抗体,再借酶对底物的特异催化作用,生成有色的不溶性产物或具有一定电子密度的颗粒,于普通显微镜或电镜下进行细胞表面及细胞内各种抗原成分的定位,根据酶标记的部位可将其分为直接法(一步法)、间接法(二步法)、桥联法(多步法)等,用于标记的抗体可以是用免疫动物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或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最好是特异性强的高效价的单克隆抗体。直接法是将酶直接标记在第一抗体上,间接法是将酶标记在第二抗体上,检测组织细胞内的特定抗原物质。目前通常选用免疫酶组化间接染色法。

    那么,显色常用的酶为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常用的显色底物为DAB(3,3’-二氨基联苯胺),偶尔用AEC(3-氨基-9-乙基咔唑)。碱性磷酸酶(AP或AKP)也是目前免疫诊断试剂最常用的标记酶之一,稳定性好、灵敏度高。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尤其在肿瘤病理诊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特异性抗体标记,可以准确区分肿瘤细胞的来源和分化程度,例如利用细胞角蛋白(CK)标记上皮源性肿瘤,波形蛋白(Vimentin)标记间叶组织肿瘤。在神经病理学领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能特异性显示星形胶质细胞,而突触素(Syn)则可用于突触前末梢的定位研究。

    此外,免疫组化技术还可用于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检测。例如,针对EB病毒潜伏膜蛋白(LMP-1)的免疫组化染色可辅助诊断鼻咽癌,而针对HPV(人乳头瘤病毒)的免疫标记则有助于宫颈病变的鉴别诊断。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中,通过检测组织中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如IgG、IgM、补体C3等),可以辅助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

   随着技术的进步,多重免疫荧光染色(Multiplex Immunofluorescence)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该方法通过不同荧光标记的抗体同时检测多种抗原,结合高分辨率共聚焦显微镜,可在同一组织切片上实现多靶点共定位分析,为肿瘤微环境、免疫细胞浸润等研究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图像分析技术的发展,免疫组化结果的判读将更加标准化和高效化,进一步推动精准医疗的实现。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向上]

网站首页

公司介绍

产品中心

技术服务

技术文献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在线客服

售前咨询

售后服务

咨询电话:
021-59989018

请扫描二维码
打开手机站